AI写作应用于学生作业引发了广泛争议,教育部及高校纷纷出台使用规范,具体如下:
2025年5月12日,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《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(2025年版)》,对中小学的人工智能使用做出统一规定。
- 禁止复制AI内容: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,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,从源头上杜绝 “代劳式” 使用行为。
- 分学段差异化管理: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,教师仅可在课堂内辅助教学;初中阶段允许学生分析 AI 生成内容的逻辑性,但需交叉验证合理性;高中阶段鼓励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,但禁止直接抄袭 AI 答案,并需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。
- 保障数据安全:严禁师生输入考试试题、个人隐私等敏感数据,并要求学校建立 AI工具 “白名单”,仅允许通过审核的教育类工具入校。
- 复旦大学:发布《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中使用 AI 工具的规定(试行)》,明确列出禁止使用 AI 工具的范围,包括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、原始数据收集、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、论文撰写、答辩与检查、涉密内容等六个方面涉及原创性、创新性以及本科教育重点考察的内容。同时,学生必须在本科毕业论文承诺书中明确披露所使用的 AI 工具名称和版本号、使用时间、具体用途等信息,并保留 AI 工具处理之前的相关重要材料。
- 天津科技大学:发布《关于202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(论文)查重和 AIGC 检测的通知》,要求对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检测,学生论文中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 40%,2025年依旧延续这一要求。
- 北京邮电大学:在《北京邮电大学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(论文)指导手册》中规定,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仅可用于文献调研、数据处理、引文整理等辅助工作,严禁直接应用于开题报告、中期报告和论文撰写。
- 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:联合发布《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学生使用指南》,明确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,需标红相关内容,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 20%。
© 版权声明
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只用于分享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由于条件所限,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,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,请联系添加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处理。